健全心智头是早教关键

启蒙老师 宝宝早教1,108阅读模式

婴儿出生的头一年,婴儿的脑部就从400公克惊人地长到将近1000公克。虽然脑部的发育,一方面是由基因所控制,但是真正影响到脑部发展的重要因素,则有赖于情感的互动,这就和父母有关了。“人类的大脑皮质在出生之后,在先天决定的DNA之外大约增加了70%,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婴儿早期的环境与社交经验的影响,”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心理与生物行为博士舒尔的报告指出。

根据这个理论,如果父母无法在婴儿出生的头两年内提供丰富的成长环境,可能会导致婴儿终生的情感能力问题。这里所指的环境,是指可以让孩子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习、发展智力,并且体验感情与愉快经验的环境。这些都是建立健全情感的基石。

新观念一:感觉胜于思考

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,有助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,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。在过去,有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,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。许多父母认为,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,干脆愈多刺激愈好。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,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资料或智高玩具。

专家有话说

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、数字、颜色、形状,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,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。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。

儿童心理专家认为“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信赖的基石,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。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,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,学习与认知技巧则是跟随其后。即使是数学能力,表面上看来是与个人无关,是绝对属于认知技巧的领域,其实也是透过感情来学习。

例如:‘很多’,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,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很‘很少’,是只比他想要的还少。”所以,现在的问题变成,不是“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?”而是“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,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?”

父母怎么做?

家长请记住一件事情:“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”。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,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,而教练就是“感情”。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——移动他的手臂、发出声音、微笑或皱眉,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。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,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他问题,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、听力的问题,更敏锐。

新观念二:婴儿不只是会哭闹的“动物”

直到现在,许多幼儿发展专家还认为,婴儿从初生到两个月还不具备社交、认知的能力,也没有这些需求,他们认为初生儿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动循环,例如:睡与醒、白天与黑夜、吃饱了或饿了、哭闹等等。这些专家甚至称这段时期为正常的孤独期。当然,婴儿会有心理需求,但是研究者认为婴儿只是针对一些感官刺激,例如味觉、触觉而做出反应。

专家有话说

心理学家史登博士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。他发现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,而且有所偏好。从出生开始,婴儿的偏好就开始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。事实上,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,例如:摇摇他、拍拍他、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、唱歌,父母无法建立孩子的胜利循环。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动,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,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。

父母怎么做?

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本建议,你可以记录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环时钟与互动方式。从宝宝一出生开始,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,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,启发他的想象力,减少他的挫折。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。例如,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,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。

新观念三:爱的感情系统

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,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。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,第一次,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,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。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
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。加州大学教授舒尔指出,“母亲充满感情的脸,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激,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,特别是她的眼睛,带领他和母亲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。”其结果是:婴儿脑部的脑内啡浓度上升,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。重点是,这样的幸福感来自于亲子的感情互动。

专家有话说

在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,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。舒尔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,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,是母亲的天性本能。例如,当你的宝宝安静地躺在地板上,快乐地享受周遭环境的光线与声音。当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时,孩子也同时回应你喜悦的笑容,你的脸部表情将战线更为灿烂的笑容,不久,你也会发现,孩子以同样的愉悦神情回应你。

“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,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,还包括于生理层面,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,”舒尔指出,“在这个过程中,母亲同时在教导与学习。随着时时刻刻呼应感情的结果,母亲与孩子感情的连结也愈来愈深。此外,当母亲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互动愈多,他就愈能帮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时间安静下来,直到下一回的玩耍开始。”

父母怎么做?

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,你和孩子都会经验到正面的感受。反之,则会经验到负面的感受。在这种情形下,父母应该互相帮助,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。有些时候,这是下意识里受到童年记忆的影响。

但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经验无法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时候,有些专家指出,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。事实上,这种心灵不通,然后试着修补、重建的过程,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、弹性与建立自信,让他了解,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回应,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。

舒尔还建议,让孩子来领导这个过程,跟着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,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,另一个人,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,可以知道他的感觉、他在做什么、甚至他在想什么。

新观念四:帮助孩子化解羞耻感

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,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,此时,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。舒尔指出,研究者观察到,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,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。而研究发现,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他摇摇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“不可以……”的警告,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学爬、会走的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西。

专家有话说

最新的早教理论则认为,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,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。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,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,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,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,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、情绪与感受,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,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。专家认为,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,并不是羞耻感,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。

父母怎么做?

舒尔说:“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,藉由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。”尴尬(羞耻感的成份之一)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,当母亲“不可以”的指令,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。

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,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。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、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。想想看自己的情形,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,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?